十二月十一日,所有關心華碩的投資人都遭遇震撼!因為他們手上原有的華碩股票(一千股),一夕之間,只剩下一百五十股,另外再加上四百零四股的未上市股和碩控股。

 

2008年,華碩集團將代工製造部門切割出來,成立和碩聯合(以下簡稱和碩),希望完成品牌與代工業務分家。今年十一月,外資圈傳出,由華碩持股100%的和碩,可能被賣給鴻海,或是引進策略性股東;美林證券也因此調升華碩股價評等。

 

但沒想到,華碩最後的決策跌破所有人眼鏡,華碩並沒有把和碩賣給任何人。但華碩並不想如當年宏碁處理緯創般,逐年降低對緯創的持股,而選擇一次性與和碩分道揚鑣!

 

上週華碩分割訊息一出,引起外資法人痛批。華碩股東在拿到不能交易的42%和碩股票後,想賣又賣不掉,必須承受持有期間的不確定性風險。這勢必將讓華碩股票進行回檔修正,華碩股價從十一日的64.4元延至本週二(十五)日,跌幅為12%。

 

關鍵現場》財報檢討會議,逼高層表態

華碩為什麼要選擇這麼「積極」的方式進行分割?又為什麼非在此時不可?

 

據了解,華碩最後是計畫把和碩持股降到一成五,華碩團隊將退出和碩董事會,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自此選擇品牌之路。而去年已退出華碩董事會的兩位創辦人——徐世昌與童子賢,隨著和碩的切割,將專心朝代工製造部門發展。也就是說,當年「華碩」的四位創辦人,已經沒有一位留在華碩。

 

矛盾心結》華碩砍價,和碩情、利難兩全

關鍵,從一份虧損的財報開始。

 

華碩剛在08年第四季,經歷史上第一次的單季虧損(二十八億元);因監視器庫存過多,加上小筆電易PC產品戰線拉太廣,庫存水位超過新台幣四百億元。

 

導火線》和碩被迫分攤華碩庫存

08年第一季,為了消化庫存虧損,華碩內部提出一個「333」計畫:三分之一的庫存虧損,由和碩吸收,三分之一由其他供應商吸收,三分之一才由華碩自己吸收

 

華碩提出「333計畫」,華碩人認為是「共體時艱」。和碩人則覺得:「母公司就是把庫存塞到我這邊。」敏感情緒一觸即發,高階主管們要求施崇棠等人,做出抉擇。最後,有了要雙方徹底分手的結論。童子賢則負責操刀找尋解決方案。原本市場盛傳,華碩把和碩股權直接賣給特定人如鴻海與英業達的想法,其實在初期就被否決,從童子賢先前的發言可見:「和碩未來的新合夥人,要由和碩董事會決定!

 

兩造企圖》複製宏碁、緯創雙贏模式

直到今年七月二十八日,燦坤把製造事業部門分割,新設立公司「燦星網通」,讓華碩找到了另一個解套可能。這是台灣第一個「兄弟分割案」,在台雖是首例,但在國外,早有美國電報電話公司(AT&T)成功分割為AT&T與七家地區性貝爾公司的先例。

 

對華碩與和碩而言,最好的假想是,他們能因此複製宏碁與緯創的成功模式,各自爭取到代工與品牌廠商的信任。今日宏碁已經穩坐全球第二大PC品牌地位。

 

最壞的狀況則與現在相差不遠。今年一到十月,華碩年營收衰退率達17.8%,和碩衰退幅度約6.8%,華碩今年每股盈餘(EPS)估計僅三元,是2000年以來新低。相較之下,廣達與宏碁等大廠今年營收、獲利仍呈正成長。華碩的成長停滯,代工、品牌切割不清是關鍵。

 

其實市場擔心,分割出的和碩,沒有華碩品牌庇護,將失去競爭力,但,根據華碩第三季財報顯示,和碩已經貢獻近一半的獲利。兩兄弟的未來,誰強誰弱,尚難定論。

 

未來,兩家公司可不可以各自開花結果?觀察點,還是各自能否把附加價值給凸顯。全球第六大筆記型電腦品牌的華碩,如何在蘋果(Apple)的高超設計與宏碁的經營效率中,找出自己的定位?第三季獲利已經超過三十億元的和碩,又要如何在鴻海的經濟規模與廣達的全球運籌特點中突圍?

 

把這些點想清楚,華碩集團切下的這一刀,才可能帶來新生。

 

延伸閱讀:兄弟分割,讓市場評高下!

 

股票的兄弟分割,其實就是所謂的水平分割。簡單的說,如華碩把代工部門的和碩分割成新公司,和碩就要發行股份給原本華碩的股東做為對價。這樣,華碩與和碩就成為兄弟關係。原本華碩的股東,一下子擁有華碩、和碩兩檔股票,總市值不變,只是一張一千元的股票概念,分成了兩張五百元股票。

 

過去台股都是以母子分割,也就是垂直分割為主,如宏碁把緯創分割出來,然後由母公司宏碁持有緯創發行的股票。宏碁的股東等於是透過持有宏碁股票,間接去持有緯創股份。

 

兩種做法各有優缺點,兄弟分割方式,等於是會更直接讓市場去決定,華碩與和碩兩張股票的價值。缺點則是,股東不一定能接受,手上股票忽然有部分被換成和碩股票。母子分割方式,對股東而言,比較單純,但無法達到完全分割的精神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kky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